——ISO14001環境管理根底學問之:污染物
前言:ISO14001是關于環境維護的管理規范,其管制對象主要是環境 污染物。因而,推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有必要曉得環境污染的常見類型以及主要的環境污染物質。現對相關的環保學問停止闡明 和恰當解釋,以期對大家全面推行ISO14001環境管理工作有所協助。
1、水體富營養化
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水生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大量流入湖泊、河口 、海灣等緩流水體中,使水中的營養過于豐厚;致使惹起水中的藻類和其它浮游生物繁衍得特別疾速,招致水中的氧氣被這些水生物 吸收,形成水中嚴重缺氧,從而惹起水中魚類和其它生物大量死亡。這種現象稱為水體富營養化。
水體中所含過量的氮、磷等營養物質,主要來自人們未加處置或處置不完整的 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特別是含有大量含磷洗濯劑的洗濯污水未經處置而隨意排放)、有機渣滓以及牲畜糞、農用化肥等隨著雨水淋 溶所致。
例如:合成洗濯劑的有效成份是外表活性劑和增凈劑;此外還有 漂白劑等多種輔助成份。合成洗濯劑的廢水主要有洗濯劑消費廢水、工業用洗濯劑清洗廢水,洗衣工場排水及餐飲業及生活污水。排 入水體后,這些營養化物質會耗費溶解氧,并對水生生物有細微毒性,能形成魚類畸形。其中,廢水中的磷酸鹽最易形成水體富營養 化。所以如今倡導運用無磷洗衣粉/洗濯劑主要就是出于環境維護的目的。
2.酸雨
當降水的PH值小于5.6時,此降水即稱為酸雨。構成酸雨的主要物質有:SOX、 NOX、HCl及其它酸性物質。例如:煤炭熄滅、硫酸工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機動車輛尾氣排放的氮氧化物等是構成酸雨的主要要素。其 次,氣候條件和地形條件也是酸雨構成的重要要素。當降水酸度PH值小于4.9時將會對森林和農作物、建筑資料等形成明顯的損傷。
3.臭氧(O3)層的毀壞——(臭氧空泛)
臭氧層處在地球上空25—45公里的平流層中,它能對太陽的紫外輻射, 特別是紫外線UV—B段有較強的吸收作用,有效地阻撓了對地表生物有傷害作用的短波紫外線。因而,實踐上能夠說,直到臭氧 層構成以后,生命才有可能在地球上生存、持續和開展,臭氧層是地表生物系統的“維護傘”。
固然平流層臭氧對地球生命具有如此特殊重要的意義,但是,事實上臭氧層在 大氣中只是極端稀少和脆弱的一層氣體。假如在攝氏零度的溫度下,沿著地球外表方向將大氣中的臭氧全部緊縮到一個規范大氣壓, 那么,臭氧層的總厚度只要3毫米左右。
但是,在1998年,南極臭氧空泛 面積就曾經簡直相當于三個澳大利亞(超越2000萬平方公里),而且,這種情況還在進一步惡化之中。而毀壞臭氧層的罪魁禍首是氟 里昂,哈龍氣(1211滅火器中含有),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CFCS俗稱氟里昂)和含溴化合物哈龍(Halons),它們對臭氧的破 壞是以催化的方式停止的。
由于在平流層,激烈的紫外線映照使CFCS和 Halons分子發作解離放出高活性的原子態氯和溴,而這些氯和溴原子自在基是毀壞臭氧層的主要物質。而UV—B段紫外線映照會 使人患眼部疾病(如白內障)和皮膚癌的幾率大大增加,使人體免疫力降落。常見的耗費臭氧的物質(ODS)有:1)氟氯碳CFCS和哈 龍;2)四氯化碳(CCl4)清洗劑;3)甲基氯仿(1,1,1—三氯乙烷)也是清洗劑;4)氟溴烴(HBrFCs);5)氟氯烴(HCFCs );6)甲基溴(CH3Br)等。
由于人們大量運用高度穩定的合成化合物, 如空調器,冰箱工業,溶劑、噴霧劑、清洗劑中含氟氯烴化合物揮發出來,經過復雜的理化反響毀壞臭氧層。臭氧層毀壞的直接結果 是太陽輻射的紫外線勢如破竹,危及人類及其它生物的生存。據科學數據統計標明:臭氧濃度降落1%,紫外輻射將會2%,皮膚癌的發 病率將增加4%。
4.溫室效應(溫室氣體)
地球外表有些氣體如:CO2,CH4,O3,H2O(蒸汽),NO等,我們通常稱之為 溫室氣體,它們能大量吸收太陽輻射的能量——簡言之:紫外線能透過溫室氣體抵達空中,而地球上的熱能以紅外線方式 向外輻射時遇到溫室氣體不易被吸收,而反射回空中,招致地球外表的熱量進多出少),從而招致地球均勻氣溫上升。
如今地球均勻氣溫有明顯上升的趨向。而據有關專家預測,若地球均勻氣溫上 升0.1度,??? 北極冰帽消融招致海平面將上升1米,從而招致在此海拔高度下的周邊地域將被吞沒,? 這意味著地球陸地將驟減,惹起社會動亂,以至引發災難性事情。
而空調、冰箱等制冷劑(俗稱雪種)中的氟里昂走漏和工業CO2的排放是很主 要的緣由。事實上,美國CO2全球排放率為22%,我國亦達15%。
5.重金屬污染
自然界有一些物質:重金屬(如汞、鎘、鉻、鉛)的單質及其化合物,在自然 界中的含量固然很少,但其環境危害卻很大。而且,進入人體后很難(簡直不可能)合成、易積聚,以至經過食物鏈的傳送直接進入 人體。這些物質在人體內簡直是只進不出的,很可怕,且通常具有三大危害:致畸形、致癌癥、致基因突變——即“ 三致”。
(1)汞:(俗稱水銀,化學符號Hg)? 汞及其化合 物均有明顯的神經毒性,對內分泌、免疫系統也有不良影響。它能經過呼吸道、腸、胃等進入人體或被皮膚直接吸收而招致中毒,而 在消費干電池時,常常要參加汞或汞的化合物做緩蝕劑,以進步電池的貯存壽命或避免電池漏液。當然,我國已在這方面作了相應工 作,如2001年1月1日起開端推行低汞干電池,2005年1月1日已根本完成無汞化。(汞污染招致的著名公害事情有日本的“水俁病 ”)
(2)鎘:(化學符號Cd)? 鎘及其化合物也是一種危害 性很大的重金屬物質,它能經過呼吸道、口、皮膚等途徑進入人體,可嚴重損傷人體肺部及腎臟,使人流涎、嘔吐、腹痛、腹瀉,骨 脆易折,令人疼痛難忍。普通,可充電干性電池(如鎳—鎘電池)中通常含有這類物質。(鎘污染招致的著名公害事情有日本的 富山“痛痛病”)
(3)鉻:(化學符號Cr)? 鉻的工業 用處很廣,主要有金屬加工、電鍍、制革行業,這些行業排放的含鉻廢水和廢氣是環境中的主要污染源。鉻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 一,但過量的鉻對人體安康有害;Cr6+的毒性更強,更易被人體吸收,有致癌作用,而且易在體內蓄積。過量的(>10ppm)Cr3+和 Cr6+對水生物都有致死作用。電鍍、印染、電池、火柴、機器制造等工業廢水中都通常含有鉻的化合物,需求闡明的是Cr6+比Cr3+的 毒性強100倍。因而Cr6+是重點控制對象。
(4)鉛:(化學符號Pb) ? 鉛蒸汽產生與有色金屬的冶煉,鉛酸蓄電池、橡膠等消費過程有關,含鉛汽油中也含 有四乙基鉛。鉛對人體的污染途徑主要是經過呼吸道和飲食,經過呼吸道攝入吸收效率高,速度也快。鉛及其化合物進入人體后,多 蓄積在肝臟中。鉛對人體全身各器官系統都有毒害作用,但以神經系統、血液和心血管為主。最常見的危害有:招致貧血、心絞痛、 鉛中毒性肝炎,并可惹起神經衰弱和多發性神經炎。 ??
補:砷: 嚴厲地說砷是一種非金屬,不是重金屬,但因其化學毒性與重金屬極為類似,故普通都把它列在重金屬中加以闡明。消費硫酸、氮肥 、錳鐵合金、農藥等廠的工業廢水中都含有砷,運用含砷的農藥噴灑果樹或處置農作物時,也可使地表水遭到污染。絕大局部砷化物 都具有激烈毒性。常見的有:亞砷酸酐即俗稱砒霜,另有雄黃等砷化物也有一定毒性。
6.海 洋污染
(1)海洋污染物類型:
1)石油及其產品、重金屬、(強)酸堿、 農藥、有機物和營養鹽類、放射性(核)污染;
2)主要污染途徑有:廢水、廢渣、廢氣的排入方式
(2)海洋污染主要危害:
1)部分海域水體富營養化;
2)富集重金屬等物質的海洋生物死亡后產生的毒素經過食物鏈的傳送危害人 體;
3)惹起赤潮的發作。
一定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生物、原生動物、細菌猛烈繁衍、高度匯集,惹起海 域生態的異常,并形成一定的危害。其危害方式,首先是形成魚類等海洋生物直到人的影響,最主要是生物鏈的中綴。其次,在藻類 體外分泌液體以及藻類死亡之后附著于海洋生物的鰓致使海洋生物死亡。第三、有毒藻類分泌神經毒素等被脊椎動物吸收富集致死; 最后,在繁衍或死亡后分泌或合成成毒性物質對生物腦垂體毒害。
7.生物 多樣性毀壞
據結合國環境規劃署估量,全球約有500萬種到3000萬種生物。目前 ,人類描繪過的生物約有140多萬種,應用的僅150種左右。人類食物的90%來自被馴化和培育的20多種動植物。生物資源是人類財富的 宏大的寶庫,生物品種越豐厚,則人類順應自然的才能越強。而事實上,人類治愈本身疾病的才能很低,而絕大多數的藥材取自于動 植物(的提取液)等。故其中某些生物品種一旦消逝,將可能招致人類某些疾病無法治愈。生物學上有一重要的原理: “多樣 性招致穩定性”,即生物種類越豐厚,則自然界就越穩定。由于食物連的作用,地球上每消逝一種植物,常常會有10—30 種依附于這種植物的動植物和微生物也會隨著消逝。每一物種的喪失減少了自然和人類對變化條件的選擇余地。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必 將惡化人類的生存環境,限制人類生存開展時機的選擇,以至嚴重要挾人類的生存和開展。
補:砷: 嚴厲地說砷是一種非金屬,不是重金屬,但因其化學毒性與重金屬極為類似,故普通都把它列在重金屬中加以闡明。消費硫酸、氮肥 、錳鐵合金、農藥等廠的工業廢水中都含有砷,運用含砷的農藥噴灑果樹或處置農作物時,也可使地表水遭到污染。絕大局部砷化物 都具有激烈毒性。常見的有:亞砷酸酐即俗稱砒霜,另有雄黃等砷化物也有一定毒性。
6.海 洋污染
(1)海洋污染物類型:
1)石油及其產品、重金屬、(強)酸堿、 農藥、有機物和營養鹽類、放射性(核)污染;
2)主要污染途徑有:廢水、廢渣、廢氣的排入方式
(2)海洋污染主要危害:
1)部分海域水體富營養化;
2)富集重金屬等物質的海洋生物死亡后產生的毒素經過食物鏈的傳送危害人 體;
3)惹起赤潮的發作。
一定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生物、原生動物、細菌猛烈繁衍、高度匯集,惹起海 域生態的異常,并形成一定的危害。其危害方式,首先是形成魚類等海洋生物直到人的影響,最主要是生物鏈的中綴。其次,在藻類 體外分泌液體以及藻類死亡之后附著于海洋生物的鰓致使海洋生物死亡。第三、有毒藻類分泌神經毒素等被脊椎動物吸收富集致死; 最后,在繁衍或死亡后分泌或合成成毒性物質對生物腦垂體毒害。
7.生物 多樣性毀壞
據結合國環境規劃署估量,全球約有500萬種到3000萬種生物。目前 ,人類描繪過的生物約有140多萬種,應用的僅150種左右。人類食物的90%來自被馴化和培育的20多種動植物。生物資源是人類財富的 宏大的寶庫,生物品種越豐厚,則人類順應自然的才能越強。而事實上,人類治愈本身疾病的才能很低,而絕大多數的藥材取自于動 植物(的提取液)等。故其中某些生物品種一旦消逝,將可能招致人類某些疾病無法治愈。生物學上有一重要的原理: “多樣 性招致穩定性”,即生物種類越豐厚,則自然界就越穩定。由于食物連的作用,地球上每消逝一種植物,常常會有10—30 種依附于這種植物的動植物和微生物也會隨著消逝。每一物種的喪失減少了自然和人類對變化條件的選擇余地。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必 將惡化人類的生存環境,限制人類生存開展時機的選擇,以至嚴重要挾人類的生存和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