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改良和污染預防
關于已勝利樹立起環境管理體系的組織而言,僅僅維護和堅持現狀還不能滿足ISO14000規范的請求,還必需不時停止改良和完善。持續改良 強調的不只是對組織最終的環境行為,同時也強調對體系本身的改良完善。例如,調整改善組織機構,強化內部、外部信息溝通,改 進環境要素辨認和評價程序,改良運轉控制程序等。持續改良不用同時發作在組織活動的一切方面。預防污染是環境管理體系處置和 處理環境問題的根本準繩。這一準繩請求組織首先應思索如何能使其活動不產生或盡可能少產生污染,其次才是采用管理和控制技術 。組織可經過環境管理體系運轉形式過對產品、原資料采購到最終廢棄和回收應用的生命周期的全過程加以控制,盡可能減少每一個 環節污染的產生,以到達污染預防的目的。
環境-環境要素-環境影響
環境的概念包 含的范圍很普遍,不只包括大氣,水,土地,自然和生物資源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同時也包括它們之間的互相關系-即自然和生態平 衡。環境要素是形成環境變化的緣由,環境影響是環境變化的結果。例如:COD的排放可惹起水體的富營養化,并招致魚類的死亡。因 此組織活動中的COD排放就是環境要素,而水體的富營養化和魚類的死亡則是環境影響。環境要素不只存在于組織的活動中,也存在于 產品和效勞中。產品,例如冰箱中氟里昂潛在的走漏是環境要素,而氟里昂招致地球臭氧層的毀壞則是環境影響。組織提供的效勞也 能形成環境影響。例如,運輸公司在提供運輸效勞的過程中,車輛產生尾氣排放即是環境要素,而形成的空氣污染則是環境影響。一 種活動(產品或效勞)可能含有許多環境要素,一種環境要素也可能形成多種環境影響.例如,鍋爐燃煤是活動,其環境要素可包括排放 煙塵、SO2、氮氧化物、及惹起熱輻射等。其中SO2可形成的環境影響不只包括直接對人和動、植物形成傷害,還能夠惹起酸雨,同時 也是形成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之一。
環境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審核
管理體系是由 一系列互相聯絡、互相作用的管理要素和相關活動所組成的有機整體,普通應包括組織構造、籌劃活動、職責、操作慣例、程序、過 程和資源,不同的管理體系對體系要素有不同的請求。環境管理體系是\"全面管理體系的組成局部\",應與組織的其他管理 體系,如質量管理、行政管理等有機的分離起來。環境管理體系審核是對照審核原則,如ISO14001,依照規則的程序對一個已樹立并 正常運轉的環境管理體系的契合性和有效性做出評價。審核過程應當是文件化、系統化、程序化的。
環境方針-環境目的-環境指標
環境方針是企業環境范疇的一切活動的驅動力,環境方針規則了企業環境戰略、準繩 和開展方向,并為目的、指標的樹立提供框架。環境指標來源于環境目的,是對目的的細化和合成。指標既能夠是組織整體的也能夠 是部分的、部門的。
目的和指標都應盡可能的予以量化,量化的主要目的是便于檢查和評價其完成狀況。
環境表現(環境行為)
環境表現是環境管理體系運轉的結果,是組織經過樹立和施行一 個環境管理體系,控制本身的環境要素所獲得的實踐效果。環境行為應當是能夠丈量和評價的。
相 關方
組織的相關方可包括供給方、合同方、顧客、社區居民、員工、投資者、執法當局,新聞媒體,科研機構等。環 境管理體系的籌劃和施行,應盡可能思索滿足相關方的請求。
組織
組織是ISO14000系列規范的適用對象。組織包含的范圍非常普遍,能夠是公司、企事業單位或社團,能夠從事第一、第二或第三產業,范圍可大可小 。組織不一定是法人單位。